首页
ag超玩会9折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ag超玩会9折 > 新闻动态 > 连长不敢去送一命令,被当场免职,士兵主动请缨,25 年后成中将

连长不敢去送一命令,被当场免职,士兵主动请缨,25 年后成中将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9:51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前言

1930 年深秋,鄂豫皖根据地,侦察兵带回的紧急情报像一块巨石砸在师长心头:敌军正调集兵力,绕开防线向徐向前率领的红一师后方迂回,而此刻红一师正全力攻打信阳县城,对身后的危险毫无察觉。

在那个没有电台、全靠人力传递消息的年代,及时送信成了挽救红一师的唯一希望。

师长第一时间将任务交给了通讯连长。这位平时在训练场上喊得最响的干部,此刻却盯着门外的暴雨迟迟不肯接令。“师长,这雨太大了,山路又滑,还得穿过敌占区,万一……”

连长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师长严厉的目光打断。“身为军人,执行命令哪有那么多‘万一’?现在一师同志的安危就系在这封信上,你不敢去,就是失职!”

话音落下,师长当场宣布免去连长职务。

展开剩余90%

可连长被免职后,指挥部里的战士们依然低着头,这趟送信要闯过敌人的封锁线,还要在漆黑的雨夜里翻山越岭,九死一生。

就在这僵局难破之际,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声音突然响起:“师长,我去!我保证把信送到徐师长手里!”

说话的是师部传令兵陈先瑞,这个刚满 15 岁、个子还没步枪高的小兵,此刻眼里没有丝毫怯意。那时没人能想到,这个敢闯雨夜的少年,会在 25 年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中将。

风雨送信路

陈先瑞敢接下这份生死任务,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战火磨硬了他的筋骨。

他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父亲早逝,母亲带着他和弟弟靠给地主做工糊口。

寒冬腊月里,他穿着单衣放牛,冻得手脚流脓也不敢停歇;地主家的剩饭剩菜,是他难得的“饱饭”。这样的日子,让他从小就盼着能有一支为穷苦人说话的队伍。

1929 年,徐向前率领红军来到金寨,发动农民运动,打土豪、分田地。看着红军战士把地主的粮食分给乡亲们,还帮老百姓修房子、干农活,14 岁的陈先瑞再也按捺不住,偷偷跑到红军招兵点报名。

起初招兵干部嫌他年纪小,劝他再等几年,可陈先瑞软磨硬泡,还当场演示了自己爬树、快跑的本事,最终如愿穿上了军装。

因为机灵、认路,又能写几个字,陈先瑞被分到师部当传令兵。

这份工作远比他想象中艰难:每天要背着挎包在山林里穿梭,有时一天要跑几十里路,饿了就啃口干粮,渴了就喝山泉水;遇到敌人巡逻队,只能躲进山洞或趴在泥水里,等敌人走远了再继续赶路。

有一次,他带着紧急命令路过敌占区,被敌人发现后追了三里地,最后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才甩掉追兵,上岸时浑身冻得僵硬,却死死护着怀里的命令纸条。

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考验,让他格外的有毅力,有勇气。

接到送信任务那天,雨下得格外急,山路泥泞得能陷进半只脚。陈先瑞揣好纸条,又在怀里塞了两个窝头,没等师长多叮嘱,就一头扎进了黑暗的雨夜。

他没有走战士们常走的小路。小路绕远,怕耽误时间,反而选了相对笔直却可能有敌人设防的大道。他心里清楚,敌人大概率不会对一个“小鬼”多加防备。

果然,走到第一道敌人岗哨时,哨兵见他个子小、穿着打补丁的军装,只盘问了两句“干什么的”。陈先瑞故意装作慌张的样子,结结巴巴地说“找俺哥,他是这里的民夫,俺娘让俺送点东西”,哨兵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过去了。

再往前走,又遇到一道岗哨,这次敌人查得严,还拿着手电筒照他的脸。陈先瑞急中生智,故意把鞋子踩进泥里,哭着说“俺迷路了,找不到俺哥了”。

敌人一看他年纪小,感觉没什么威胁,就一脸不耐烦驱散他,趁这个时候,他悄悄绕到岗哨后面,顺着山坡滑了下去。

一路跌跌撞撞,陈先瑞终于在天快亮时赶到了红一师师部。当他把皱巴巴的纸条递给徐向前时,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,鞋子磨破了,脚底板全是血泡。

徐向前看完信,立刻召集干部部署撤退。就在红一师全部撤出阵地后不到半小时,敌军援军就赶到了。

若是再晚一点,红一师很可能陷入重围。

事后,徐向前特意把陈先瑞叫到身边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鬼,好样的!一师的同志都得谢谢你!”

这次经历,让陈先瑞在部队里出了名,也成了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
从传令兵到开国中将

雨夜送信后,陈先瑞的勇敢和可靠被上级看在眼里。

红四方面军成立后,他被调到军部手枪队当班长,负责保卫首长安全。在手枪队里,他不仅练出了过硬的射击、格斗本领,还学会了分析战场形势。

每次跟随首长勘察阵地,他都会默默记下地形、敌军部署,慢慢积累了指挥经验。

后来部队转移到川陕开辟根据地,在一次战斗中,陈先瑞为了掩护战友撤退,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腿部。因为伤势严重,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动,他被寄养在当地老乡家。

老乡待他像亲人,每天给他换药、熬鸡汤,可陈先瑞心里始终惦记着部队。伤刚好能走路,他就偷偷告别老乡,一个人踏上了归队的路。

那时敌人正在搜捕红军伤员,他白天躲在山洞里,晚上靠星星辨别方向赶路,饿了就挖野菜,渴了就喝露水,历经一个多月,终于回到了鄂豫皖根据地。

根据地负责人郑位三见他回来了,又惊又喜,直接任命他为特务队班长。

这个班的战士都是部队里挑出来的骨干,后来的开国上将韩先楚、刘震当时都在这个班里。

陈先瑞虽然年纪小,却懂得关心战友:有战士受伤,他主动帮忙换药;有战士想家,他就讲自己的经历开导对方。

即便后来韩先楚、刘震的军衔比他高,也一直亲切地叫他“老班长”。

1934 年,红 25 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,向陕南进军。陈先瑞在战斗中表现突出,指挥战士们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,还创造性地用“游击战”骚扰敌军补给线,被破格提拔为鄂陕特委游击师师长。

后来大部队继续北上,陈先瑞奉命带着游击师留在陕南孤军奋战。当时陕南的敌人兵力是游击师的好几倍,还不断“围剿”根据地。

陈先瑞却带领战士们灵活作战:白天隐蔽在山林里,晚上偷袭敌人据点;遇到敌军“清剿”,就分散兵力打游击,等敌人疲惫了再集中力量反击。

在他的带领下,游击师不仅守住了根据地,还把队伍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,为后来中央红军北上陕北扫清了障碍,毛主席后来都称他为“陕南王”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陈先瑞被任命为河南省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,来到登封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。他深入乡村发动群众,组织民兵队伍,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。

有一次,日军对根据地进行“扫荡”,陈先瑞带领部队在山林里与敌人周旋了半个多月,不仅保护了群众安全,还缴获了敌人的武器装备,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信心。

解放战争时期,陈先瑞担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,再次回到陕南。他带领部队像一把尖刀插进胡宗南集团的后方,牵制了大量敌军,有力地支援了中原和陕北战场的战斗。

在解放陕南的战斗中,他多次亲自勘察阵地,制定作战计划,还带头冲锋陷阵,身上又添了好几处伤疤。

1955 年,新中国首次授衔,40 岁的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当他站在授衔仪式现场的时候,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 25 年前那个雨夜,那时的他只是个想为穷苦人打仗的小兵,后来却成了开国功臣。

这一路的成长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“敢担当、不退缩”的劲头,是在一次次硬仗里磨出来的坚韧。

后来到了 1970 年,北京军区政委职位空缺,毛主席在讨论人选时,突然提到:“那个‘陕南王’陈先瑞,他能打仗,会带兵,还懂群众工作,让他来接任吧。”

于是陈先瑞到任了,他很快理顺了军区的工作,他经常下基层视察,关心战士们的生活,还推动了部队的训练改革,让北京军区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
陈先瑞从 15 岁冒雨送信的传令兵,到 40 岁的开国中将,再到后来的北京军区政委,25 年的军旅路,每一步都走得踏实、坚定。

那个雨夜主动请缨的小兵,用一生证明了。平凡的起点,只要心怀信念、勇担责任,就能走出不平凡的人生。

参考资料:开国中将陈先瑞:14年间三次转战十堰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

发布于:河南省